白掌长臂猿

Hylobates lar   Linnaeus
   

  207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手、足白色或淡白色,故称白掌长臂猿。颜面周围常形成明显的白色面环,雌性面环近似封闭,雄性多不封闭(被白色眉纹断开)。两性均有暗、淡两种色型,暗色型毛色黑褐(手、足、眉、面环颜色例外);淡色型呈淡黄或奶油黄色,面环和手足更淡,白色。我国的白掌长臂猿在已知亚种中,毛被最长,背毛长110-150mm。两种色型的淡色毛基较短,约为毛长的10-25%。暗色型个体阴毛黑棕色,淡色型阴毛红棕色。

生物学

在云南西南部,主要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,海拔一般在1000-2000m。常以各种热带浆果、核果和多种嫩树叶、芽、花等为食,在所觅食物中以无花果占主要成分。亦食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。营典型的树栖家族式小群体生活。种群中的个体数不多,一般3-5只为一群,系典型的单雄单雌配偶系。每一群均有固定的领域范围,领域大小约2-4km2。白掌长臂猿常在早晨太阳初升时晨鸣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见于缅甸、泰国、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。

国内分布

国内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孟连、西盟和沧源

其它信息

种群现状 白掌长臂猿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区最小、数量最少的一个种。最初仅发现于云南西南部孟连和西盟。Haimoff, et. al. (1987) 认为有50-100群,200-300只,显然估计过高;Yang, et. al.(1987) 报道为19-27只。王应祥、马世来(1988)调查估计为30-40只,1993年复查结果在孟连的长臂猿(云南亚种的模式标本产地)已经绝迹。西盟县中深区,海拔100-1400m,有3群,共15-21只(杨德华等,1987)。此后在西盟进行复查原来报道过的产地,已无白掌长臂猿踪迹,其它地区是否尚有残存,不能肯定。近几年来在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的分布点,数量有8-10群,约30余只,这是我国白掌长臂猿唯一可靠的分布地,也是我国的特有亚种唯一的残存种群。
致危因素 1、导致本种在云南西部濒危或消失的主要因素在于栖息地破坏或消失; 2、人为的猎捕误杀亦是孟连、西盟两地白掌长臂猿绝迹的因素。现虽加强了公众保护意识的教育和法制宣传,但对该地区长臂猿的保护为时已晚; 3、种群分布零碎,群与群之间相隔较远。近交衰退严重,造成后代生存能力减弱、繁殖性能降低,必然引起种群的退化; 4、性成熟脱离群体的青年猿,因找不到配偶而失去繁衍后代的机会(杨德华等,1987)。
饲养情况 仅北京动物园和上海动物园等各养有1-3只,均来自国外。
现有保护措施 现已被列为我国 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现存种群的主要栖息地沧源南滚河已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,白掌长臂猿在保护区内可能得到较好保护。由于我国的白掌长臂猿系该种分布的最北限,目前种群数量仅30余只已达亚种种群的最低限,分布区又极狭小,若不高度重视和加强保护,很有可能绝灭。
保护措施建议 强化沧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,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给以保障,保护现有的种群及其栖息环境,严禁任何理由的捕捉或猎杀。